close

getImage (15).jpg

圖片:博客來  購書連結:📕 

作者: 史提夫.海恩蘇菲.斯坦汀

原文作者:  Steve HainesSophie Standing

譯者: 駱香潔


書中內容

  • 負面童年經驗 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, ACE):是焦慮的重要原因。
  • 大腦基本上只關心兩件事情:我是否安全?以及我如何保存熱量?
  • 下次不要說:我很焦慮 → 改說:我有一種想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感覺。這聽起來沒有那麼暴躁,而且更有助益。然後試著問:這種感覺來自內在的甚麼地方?
  • 重新詮釋(reframing):注意內在感受的細微差異與細節,可以探究極度悲觀的想法,但不要輕信。

心得分享

  從書中感受,或許到生命的結束,我們都未能感受所有情緒,以及隨之而來更豐盛的果實,但我們也正如書中所說,我們感知世界並也創造我們想要面對的世界。

  焦慮可能是因為我們正面對短暫無法解決的困境,但隨著某個時間點經過後,事情就迎刃而解,即便可能留下某些傷疤,但是事件不會再存在。書中也提到不要再四種情況下進行決策,分別是飢餓(hungry)、憤怒(angry)、寂寞(lonely)、疲累(tires),而把簡單的事情做好,像是吃飯、休息、與自己相處,便可以轉換情緒。焦慮或許是過度的自我保護,可以嘗試深呼吸、感知環境,安慰自己但是不過度悲觀,採取任何的行動,打破焦慮的循環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lly 的頭像
    Polly

    Polly’s Life

    P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