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圖片:博客來 購書連結:📕
原文作者: Steve Haines, Sophie Standing
譯者: 駱香潔
書中內容
- 解離(Dissoociation):是一種靜止不動或僵住的反應。是創傷後最令人費解的反應之一。
- 我們可以用這三句話來了解如何處理與克服創傷。
- 創傷出現:超出人類承受能力的任何事情 。
- 我們可以克服創傷 。
- 療癒創傷的重點是找回身體:受到創傷時大腦的原始區域會改變身體的運作機制。關注身體的感受,學習自我調節,就能幫大腦重新開機。
- 人類具備求生本能,不是每個人都處理得很好,但是多數人都坐得到。(Bonanno 2010)
- 發育期創傷-成長中的大腦更容易受傷,留下深刻印記。
- 創傷的原因不只是重大事件,通常也會是人生經驗中,我們有能力製造清晰的記憶之前。
- 反覆練習O-M-G
- Orient 感受環境:感受周遭的人物與空間,當下是甚麼感受。
- Move 移動:保持與身體之間的意識連結,我們會在恐懼時把自己縮小,所以練習把自己張開。
- Ground 接地:停止思考與表達情緒,用簡單的方式,探索安全的感受。
心得分享
文章有提到,突然被打了一拳,可能會覺得太糟了,那是因為非預期的事情,但是拳擊手可能會覺得是家常便飯。讓我想到每一件令人緊張跟發抖的事情,都是很臨時且令人錯愕或是扼腕的事,留下的創傷通常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去修復,然而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或是事件發生時,又勾起那令人作噁的感受,但如同書中提到,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去將這件事情放小,而不是強迫自己遺忘,增加自身的資源就會提升自己的恢復能力。
喜歡書中大衛.波伽利博士提到:「我們天生就知道創傷無可避免,知道自己有能力承受生命中的創傷,也知道我們能夠從創傷中復原。」在成長的過程中,有過大大小小的受傷,我們也漸漸了解怎麼治癒自己受傷的心靈或是身體,大部分都不會留下甚麼太深刻的創傷,但不代表我們沒有受傷,只是大部分的傷害,我們都有能力去讓傷口痊癒。我們的杏仁核,如書中提到就像台拍立得相機,可以為我們紀錄當時受傷的經驗,讓我們可以在再次遇到相同或類似的危害時,降低或是讓自己免於二度傷害。同時在平常空閒的時間練習OMG,以增加自己下次受傷的防禦能力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